• 搜索
    搜索
    這是描述信息
    這是描述信息

    聯系內頁

    發布時間:2022-03-17 17:29:58

    1

    3

    食養小知識

    • 分類:科普信息
    • 作者:
    • 來源: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3-05-19 14:07
    • 訪問量:

    【概要描述】

    食養小知識

    【概要描述】

    • 分類:科普信息
    • 作者:
    • 來源:
    • 發布時間:2023-05-19 14:07
    • 訪問量:
    詳情

    1、食養的起源

    最早可追溯至先秦,據《周禮·天官》記載,當時已有食醫、疾醫、瘍醫、獸醫之分, 食醫的主要工作是“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飲、六膳、百羞、百醬、八珍之齊”。

    2、食養的概念最早由《黃帝內經》提出

    “食養”二字,最早出現在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,其云:“病有久新,方有大小, 有毒無毒,固宜常制矣。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 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 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谷肉果菜,食養盡之, 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不盡,行復如法。”

    3、從食養到食療

    唐代孫思邈《備急千金要方》:以“五味” 和“五臟”為核心,以《內經》理論為指導, 首次提出了食治理論。專設食治篇,列果實、菜蔬、谷米、鳥獸項,分別闡述其食治功效。提出了“夫為醫者,當洞曉病源,知其所犯, 以食治之,食療不愈,然后命藥”,明確了食療當優先于藥物治療。

    4、食養是中醫“祛邪不傷正”、“扶正祛邪” 思想的體現

    食養是中醫“祛邪不傷正”思想的體現: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:“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。”蓋陽在外,有保護體表的作用,但若汗出太過,則恐陽氣隨之而泄,以傷其正。因此,“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”

    食養是“扶正祛邪”思想的體現:《素問·五常政大論》條:“病以去其八九而有余未盡者,但當以谷肉果菜飲食之類培養正氣,而余邪自盡。”常用于藥物治療后的康復階段,即“食養盡之”。

    5、食養與健康密切相關

     

    中醫強調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“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”。“正氣”即精、氣、血、津液及人體對外環境適應的能力,“邪” 泛指各種致病因素,如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、疫氣、痰飲、瘀血等。中醫認為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因素,外來邪氣是引發疾病的的重要條件,邪氣必須通過內在因素才能發病。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即氣血充盈、功能活動正常,則邪氣自然無隙可乘。邪氣即使侵入機體,由于正氣未衰、抗邪有力,能驅除邪氣或抑制邪氣,從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穩定,達到“陰平陽秘”,即人體健康。

    6、食養的基本原則

     

    • 合理膳食,飲食有節

    《黃帝內經》確立了合理膳食、飲食有節的食養原則。主張飲食要合理膳食,指出:“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益精氣,……谷肉果菜食養盡之。”這一飲食原則為后世食療學、營養學所遵循并一直沿用至今。

    • 未病先防,食養為主

    中醫重視“治未病”。治未病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加強飲食的滋養作用。滋養正氣,未病先防。《千金要方·食治篇》 “食能祛邪而安臟腑,悅神,爽志,以資氣血”。

    “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,食療不愈,然后命藥”。元代御醫忽思慧將調養飲食定為養生首務,指出:“古圣人治未病不治已病,故重食輕藥。”

    • 三因制宜

    三因制宜即因時制宜、因地制宜、因人制宜。

    因時制宜:一年四季有寒熱溫涼之別, 食材亦有清涼、甘淡、辛熱、溫補之異,故食養宜順應四時而調整,春生、夏長、秋收、冬藏,以符合四時氣候變化的自然規律。

    因地制宜:不同地域,環境不同,生活方式不同,飲食也會有差異。

    因人制宜即辨證施食:嬰幼兒、青少年、中年、老年等不同階段;針對不同人群的食養,如健康人群、亞健康人群、慢性病人群;患者處于疾病的不同階段。

     

    來源:中國營養學會

    Copyright ?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》

    備案號: 蘇ICP備10210101號-1 版權所有:江蘇省營養學會

    地址:南京市鼓樓區東寶路8號1棟916室 郵編:210036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  南京  SEO

    工作咨詢18136854208       公共營養師18912966166

    這是描述信息

    微信公眾號

    Copyright ?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》

    備案號: 蘇ICP備10210101號-1 版權所有:江蘇省營養學會

    地址:南京市鼓樓區東寶路8號1棟916室 郵編:210036 網站建設:中企動力  南京  SEO

    工作咨詢18136854208       公共營養師18912966166

    這是描述信息

    微信公眾號

    久久大香伊蕉在人线观看热vr